簡介
張軍的藝術特點是扮相俊秀中顯英武,唱念清越中含磁性,身法紮實中透靈動,表演瀟灑中見細膩,氣質儒雅中蘊風骨。從藝10多年來,主演過《遊園驚夢》、《驚變》、《埋玉》、《韓信拜帥》、《亭會》、《斷橋》、《偷詩》、《寫狀》、《評雪辯蹤》等多出傳統折子戲,《長生殿》、 《牡丹亭》 、《玉簪記》、《司馬相如》、《牆頭馬上》、 《白蛇傳》 、《販馬記》等多部大戲,塑造了崑劇小生中--巾生、官生、窮生、雉尾生--等不同類型的人物,是上昆青年一代演員中的佼佼者。
長期以來,張軍通過不懈的努力,在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中擁有相當的知名度和號召力。2002年3月的兩場張軍個人專場表演,上座率均超過100%。曾涉足過流行音樂的張軍融合了優雅的古典氣質和奔放的現代活力,以年輕人獨特的視角和體驗來詮釋和演繹古老的崑劇藝術。2002年10月,張軍作為中國唯一的 工小生的張軍的講座主題叫“我是小生”,這也是他一本自傳的名字。結合著書里台前台後的圖片,先給同學們掃掃盲,講講柳夢梅就是“巾生”,《白蛇傳》里的許仙是“窮生”,“官生”要數帝王氣十足的唐明皇,文武雙全的韓信就是“稚尾生”。
所獲榮譽
曾獲上海白玉蘭主角獎、寶鋼高雅藝術獎、上海市首屆小劇目匯演戲劇類優秀劇目獎榜首、全國崑劇中青年演員評比展演“聯合國促進崑曲藝術發展大獎”等一系列獎項,並榮膺上海市第二屆“文化新人”稱號。
2010年度時尚先生盛典年度表演藝術家
巴黎當地時間2011年5月26日18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舉行儀式,任命中國崑曲演員張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
從藝經歷
1986年,張軍從2萬多人中脫穎而出,成為60個幸運者之一進入上海戲校昆三班學習,由於入校和畢業的那段時間正值戲曲的低迷期,畢業後,這60人僅剩下了一半,另一半都轉行去做別的了。在學校時的8個小生就只留下了張軍一人,不過他說,“這樣的‘存活率’其實已經算高的了,我的大師姐史依泓所在的京劇班,後來就只剩下了7個人。”能夠堅持到今天,張軍稱自己也不是沒有動搖過,“臨畢業時動搖得一塌糊塗的,在學校8年,真的是飽受心理和生理上的摧殘,就像影片《霸王別姬》中演的那樣。當時我們中的很多人玩流行音樂是一把好手,在很多地方演hip-hop很受歡迎,在我第二個本命年,也就是24歲時,還有唱片公司邀請我們加盟。”
從1998年開始,張軍和他的夥伴們開始挑梁演出各種版本的《牡丹亭》和《長生殿》。此後的10年間,他們跑遍了上海所有的高校。此外,他們還嘗試通過新的渠道來推廣崑曲,比如星巴克、季風書局這種年輕人聚集的地方都成為了他們的陣地。“我們上昆在全國的崑曲院團中是屬於主動出擊型的,在表演的同時一直不忘培養觀眾,我們還成立了‘蘭韻雅集’上昆會員俱樂部。為了吸引年輕觀眾,近幾年我們先後排演了魯迅的小說《傷逝》、莎翁經典《麥克白》,很快又會嘗試《羅密歐與朱麗葉》。”
由於崑曲的表演細膩含蓄,但進入傳播途徑又難免喧囂和張揚,所以張軍常常有恍如隔世的感覺,不過生活在資訊時代的他並沒有如老藝人般過著與當今社會脫節的日子。為了嘗試將崑曲推向更廣闊的平台,他還曾經和歌手邰正宵一道用上海話演繹RAP,如今打開他的個人部落格還能聽到這段崑曲與流行音樂融合的獨特旋律。
給大學生講崑曲
台上是風流蘊藉的柳夢梅,台下是個時尚潮人。被稱為“崑曲王子”的張軍恐怕是本屆梅花獎惟一一個在賽前拉票的,他選擇去浙大辦場講座,用一種時尚幽默的方式給大學生講講崑曲。
張軍最喜歡演巾生,“演巾生最幸福了,大多是愛情戲,可以和很多戲裡的漂亮女孩談戀愛……還可以和男生扮的美女談戀愛,現在流行這個。”台下一陣鬨笑。
張軍會用很時髦的方式來講崑曲,就拿崑曲里的鎮山之寶——湯顯祖的《牡丹亭》來說,“要在當時就能算青春偶像劇了,就跟韓劇似的,一下子能演55集。”這么一說,高雅的崑曲似乎變得親切了許多。
成立崑曲藝術中心
張軍在外人眼裡顯然是個愛“折騰”的人。這位通過十年堅持不懈的“崑曲走向青年”活動在年輕人中積累起相當人氣的“崑曲王子”,去年硬是拋開上海崑劇團副團長的職務,成立了個人的崑曲藝術中心。說到這一點,張軍離開上海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提倡文化體制多元發展,自己只不過“在這個時代到來時勇於舉手”,呼應“時代需求”。雖然離開了上昆,張軍說他和劇團的關係還是非常好,每次回團里去和以前感覺“沒有任何區別”。事實上,上昆春節後在上海大劇院演出的全本《長生殿》依然邀請張軍演第一本,而上昆3月份赴台灣演出張軍也同樣受邀參加。
成立個人的崑曲藝術中心之後和以前最大的區別是,事無巨細都要張軍自己過問,要“時刻考慮觀眾買不買你的賬”。如今張軍的團隊里大部分成員都與藝術創作無關,他把重點放在了運營方面,希望對崑曲的市場化、產業化運作進行一些探索和嘗試。不過張軍也坦言“其實我不知道能不能走贏這條路”。今年是世博年,雖然張軍並沒有項目直接進入世博園區演出,但他表示在世博會期間“上海每個地方都是‘主場’”,在經營自己的崑曲會館的同時張軍還在策劃幾個其他項目,包括一個實景版的《牡丹亭》。
在德國舞台過年
今年的春節,張軍是在德國漢堡過的。大年初一正逢西方的情人節,這天晚上張軍在漢堡音樂廳演出了崑曲的經典劇目《牡丹亭》。昨天,張軍從德國發來電子郵件,講述了演出的盛況。
作為首次在漢堡舉辦的“上海藝術節”的壓軸大戲,張軍此次攜青年演員張冉上演的精華版《牡丹亭》分成《驚夢》《尋夢》《幽媾》《冥誓》和《回生》五折。沒有華麗的舞台背景和燈光變幻,沒有麥克風的擴音,舞台上只有柳夢梅和杜麗娘兩個角色,觀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演員一招一式的表演上。為了幫助德國觀眾更好地理解劇情內容,在每折戲之前,均由德國精通漢學的大學教授進行講解和介紹。演出結束後,向來保守含蓄的德國觀眾為兩位演員的精彩演出長時間站立鼓掌,張軍和張冉在觀眾熱烈的歡呼聲中返場謝幕4次。觀眾在張軍加唱一段之後,仍舊不願離去。這是張軍崑曲藝術中心成立以後的首次海外演出。此外,張軍還在漢堡國立音樂戲劇學院舉辦了兩場分別針對表演系學生和普通公眾的藝術講座,解讀崑曲的歷史和表演藝術。
出散文家集感悟戲曲人生
“崑曲王子”張軍的第一本自傳體影像散文集《我是小生》,2008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新鮮問世。張軍通過這部散文集,用文字描述了他個人的戲劇人生,著名學者于丹教授為該書傾情作序。
《我是小生》以“分享”為主旨,通過崑劇小生的四個家門“巾生”、“窮生”、“官生”和“雉尾生”的展開,分別對應張軍的“舞台和理想”、“彷徨與現實”、“人生和抱負”、“情懷與追求”四個部分。描繪了上海崑劇舞檯曆經世紀交替後的積澱和變遷,講述了一名崑劇小生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磨礪與不悔,也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對生活、對理想、對自我的認知,激揚感人且淡定從容。